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绿色家园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八方云起·鄱湖春早

2010年06月11日 18:22 佚名 点击:[]

先行固本

智峰

鄱湖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鄱湖之漪荡兮,可以歌永言。

美好的蓝图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在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审批的同时,赣鄱儿女坚持不等不靠、看准的事先做,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批先行工程:84个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底可全部投入运行,乡村垃圾处理设施正在加快推进;搞好造林绿化,实施“一大四小”工程,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可达到63%;抓好“五河一湖”源头治理,关闭了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企业、小矿山;规划和建设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启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鄱阳湖是江西的,鄱阳湖是中国的,鄱阳湖也是世界的。江西长期以来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后也应当再为国家的生态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广生态文化,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有了重要平台,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我国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坚定决心和务实态度。对此,我们目光炯炯、信心满满。

看今朝,鄱阳湖畔人声鼎沸,机声隆隆,建设者们挥洒辛勤的汗水;望明天,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腰包是鼓鼓的,老百姓的脸上写满酽酽的笑意。有道是:处处有个好环境,人人有个好身体,天天有个好心情,家家有个好生活。

从石钟山浊清亭上望去,满目皆春。鄱阳湖“一湖清水”从这里浩浩荡荡汇入长江,湖水和江水泾渭分明,奔腾不息。

鄱阳湖的这个春天,来得格外早!

环境整治:赣鄱家园靓

核心提示:为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一湖清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建成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并且全部投入运营。这项工作涉及84个县(市、区),日污水处理能力110万吨,需要建成截污管网3300公里,总投资估算75亿元。自去年5月4日我省启动“加快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以来,到今年9月20日,已有45个县(市)完成厂区和管网工程建设,其余39个县(市)也将在年底建成。同时,我省在农村大规模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计划每年在5万个自然村和500个集镇建立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一个重大变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守护清水润心田

仙女湖、孔目江、袁惠渠“一江一湖一渠”,养育了110万新余人民。其中,被誉为“母亲湖”的仙女湖承担了新余市区75%的生活用水供给重任,与孔目江同为新余市两大饮用水源地;而始建于1957年的袁惠渠,是江西省第二大引水灌溉工程,灌溉农田37.1万亩,惠泽沿线人口30余万,被群众称为“丰收渠、幸福渠”。

水系安全,关乎发展,关乎民生。2008年初,三大水系治理被列入全市“1010”重点工程,《仙女湖水质保护办法》、《孔目江水质保护办法》等法规相继出台。为当好水的“守护神”,新余人有着非凡的勇气。1999年底,李某夫妇开始开发经营仙女湖上一座岛屿。但之后建起的一座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别墅和一个梅花鹿养殖场,却让仙女湖不堪污染重负。2008年10月,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新余市检察部门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了我省首例环境公益民事诉讼。被告李某如梦初醒,不仅把养鹿场搬出景点,还投资50余万元对景点进行污水净化设施改造。如今的仙女湖,岛上的污水净化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处理后的废水也实行了回收利用。

近年来,新余市相继打出水环境治理重拳,先后关闭26家沿湖污染严重的小工业企业,搬迁3家规模化养殖场;景区44艘大中型机动船安装了油水分离器;湖区网箱养鱼数量削减了20%;沿湖村庄新建垃圾收集点543个、垃圾中转站3个,改水改厕187户,新修排污沟6.91公里。通过整治,仙女湖一级保护区水质多项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全年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出手快,有“狠”劲,新余的水环境治理尽显魄力和果敢。在关闭了另一水源地孔目江沿岸近百家污染企业后,新余市转而向该流域的生活污染“宣战”。目前,孔目江流域已建成583个村级垃圾处理站,投资近千万元的28个污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或在建,基本确保了无农村污水直接排入孔目江。该市还舍弃小利,对流域内所有的小一、二型水库及山塘停止人工投饵,实行“人放天养”。至今年年底,孔目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已全部退出棉花种植,改种花生、葡萄等其他替代农作物,避免农药残留物对孔目江的威胁。

不添新账,多还旧账,这就是一个工业城市理性而务实的生态实践。疾风之下,新余抹去的是一片恼人油污,拂起的是一圈碧水涟漪。

千年古镇换新颜

整齐的民居依山而建,村道上看不到一点瓜皮果壳,农家的篱笆小院整洁有序……这是12月10日,记者在鹰潭市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下西源村看到的景象。

一年前,下西源村却是另外一番场景:村头的垃圾堆成了小山,村道上塑料袋“随风起舞”,猪栏旱厕前污水横流、臭不可闻。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于鹰潭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的推行。

说起下西源村的变化,该村村民理事长倪引清深有感触:“我们村的环境卫生之所以能搞得这么好,关键是‘2+5’模式起作用。”倪引清说的“2+5”模式,是鹰潭市干部群众摸索出来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2”指的是农户和保洁员这两个保洁主体,“5”则是针对不同垃圾的5类处理办法。

实行“2+5”模式后,下西源村每户村民每月只要缴纳5元卫生费,就能基本解决保洁员的工资。由于环境改善效果好、农户经济负担小,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在该村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垃圾分类处理、爱护环境的观念在该村深入人心。

下西源村的变化和做法是鹰潭市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清镇采访时看到,这个拥有5000多人口、近百家农家旅社酒店,旅游产业十分繁荣的集镇,街道同样非常干净,看不到一处卫生死角。

上清镇党委书记张明亮介绍,今年7月,上清镇筹资20多万元建设了垃圾集中处理工场,走出了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新路。

记者到垃圾处理工场一探究竟。只见清运工先将一车车垃圾倒在专用场地上,随后垃圾清理员开始进行分拣,有机垃圾被挑出来倒入沼气池,废电池、玻璃瓶和其他各类可回收垃圾也分门别类放入专门的储藏间里,剩下的垃圾则在晒干之后全部送入焚烧炉中。垃圾清理员周长根告诉记者,在处理之前,垃圾中的塑料袋已经分拣出来以备回收,所以不会因焚烧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同时,焚烧炉采用了水滤循环式技术,即用水截留烟气中的粉尘,所以烟囱排放出来的就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如今,鹰潭市3500多个村落社区和30多个乡镇正在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建设,一场农村环境卫生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大四小”:绿满红土地

核心提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吹响了在全省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冲锋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各地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全省上下掀起了人人为赣鄱大地增绿添彩的高潮。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中,3亿元的政府投入撬动了4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全省完成造林绿化超过560万亩,实现了首战“开门红”。

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这是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今,我们仍在继续这一工程。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森林覆盖率由60.05%提高到63%的目标,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协调发展。

无边秀色惹人醉

连日来,在永丰县城镇乡村、工业园区和公路沿线等地,到处可见干部群众挥镐扬锄整地挖穴、植树浇水的热火朝天景象。“干部群众齐上阵,整地挖穴忙造林”。“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在吉安这块红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吉安市在市中心城区绿化中,突出大广高速公路城南和城北连接线、城市干道、公共绿地等主要地段栽种樟树,铺设灌木“绿毯”。各县(市、区)按照“近城搞园林,远城搞森林”的城镇绿化理念,高标准、高规格打造精品城区。吉安市14个工业园区也因地制宜,运用城市景观绿化理念,按照新开发道路实行乔灌草合理配置、已建成道路实行大树为主增绿补绿的原则,打造精品园区。

按照“沿路一条带、环河一个圈、田园一张网、山上一整块、镇村一大片”的要求,吉安市着力打造全新的绿色世界,将赣粤、泰井高速公路沿线打造成为该市乃至全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林带建设的示范工程;对高速公路、国省道、主要县道等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的山、水、田、园、路、村,结合林业重点工程,进行整体绿化;在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的山地和旱地,以营造片林的方式进行绿化;全力抓好楠木上山、樟树护村、油茶富民和建设新农村绿化样板4个特色工程,广植景观林、经济林等。

在“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中,吉安上下合力,全民参与,掀起了一股又一股造林绿化的浪潮,从城市到农村,从荒山到河滩,到处都成了绿化的主战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该市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吸引了大量公司、企业和大户投入到造林绿化中来,从而造就了一批“树老板”。吉安县田先喜去年栽植杨树100万株,今年又与新干、泰和两县签订协议,将为280公里的公路进行绿化,栽种杨树。

如今的吉安,城乡处处层林尽染,绿量丰厚。吉安,正以生机盎然的绿色向人们展示老区的活力。

绿染山川万物春

近年来,宜春市在生态建设上不遗余力,擦亮绿色生态品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颗耀眼的生态明珠。

2008年5月,省委书记苏荣在宜春调研时,提出“希望宜春继续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和推进造林绿化上为全省带个好头”。2008年6月,宜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平原绿化的实施意见》,并制订了实施方案。2008年8月,该市在全省第一个编制出了平原绿化总体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平原造林150万亩,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宜春市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任务纳入县(市、区)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考评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加大投入,推动“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2008年以来,全市投入“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资金8.48亿元,其中财政扶助3.67亿元,拉动社会投入4.81亿元。宜春从制度上保障“一大四小”工程深入推进,并采取拍卖、承包、联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客商投资造林、本地人回乡造林、林业经济组织合作造林、大户承包造林。

今年,宜春市以进一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动力,着力打造“十圈多点”的城市生态亮点,全面启动沪昆高速、武吉高速,320国道、105国道等国省道的通道绿化。在农村,以园林化乡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农庄为载体,打造100个绿色示范乡镇、1000个绿色生态示范村,发展1万户绿色农庄,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村庄林果化。

去年冬天以来,宜春市完成植树造林78.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引来了更多的鸟儿栖息。猛增的绿量、良好的植被,涵养了丰富的水源。宜春市环保部门监测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市锦江、潦河、修河、袁河、赣江等6条主要河流的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为“母亲湖”鄱阳湖输入了一流的水质,也为清洁江西的空气作出了贡献。

“五河一湖”:源头生态美

核心提示“五河一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既是长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更是养育赣鄱儿女的“母亲河”、“母亲湖”。2008年3月27日,省委书记苏荣在九江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青山绿水,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青山绿水,举全省之力保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多年来,“五河”源头和鄱阳湖地区干部群众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污染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关闭了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企业、小矿山,实施生态移民,保护源头生态环境。目前,“五河”源头区域水质良好,鄱阳湖总体上保持着“一湖清水”。

赣江之源清泉来

近年来,赣州坚持生态强市战略,发展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绿色赣州”,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赣江捧上了一泓清澈的水源。

赣江源头多美景。记者近日在赣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采访时看到,这里古木参天,溪流淙淙,碧水蓝天相互辉映,犹如一个天然氧吧。多年来,赣州市坚持实施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暂停采伐天然阔叶树商品材,并开始建设40万亩生态公益林。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4%。

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引导农民向“绿”看齐,打造生态新村。该市大力发展脐橙、蔬菜、花卉苗木等绿色主导产业,探索建立“猪—沼—果”相结合的农村循环经济,走无公害农业之路。目前,全市涌现生态新村600多个,建起农村循环经济基地120多个,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走上了绿色致富之路。

赣江源头水清澈。在赣州白塔上污水处理厂,臭味难闻的污水经过9道工序“洗礼”后,变成了一泓清水,欢快地流入赣江。短短的一年,赣南大地上,各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呈现出可喜局面。目前,赣州所有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均投入运行。

呵护母亲河,不仅要控制排污,更要消除污染源。赣州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制定生态保护规划,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近年来,全市共拒绝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近百家,关停并转67家污染严重和治理无望的企业,限期治理215个项目。

不仅如此,赣州还着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们早在5年前就开始对废弃矿山、裸露荒山进行综合治理开发,采取“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养鱼”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治理开发模式,建立了从上到下、层层堵截的水保立体防护体系,防止了水土流失。全市的水土综合治理工作被国家有关部委誉为“南方水土保持的一面旗帜”。

修河清澈碧波漾

修河是鄱阳湖水系5大河流之一,发源于修水县白岭镇黄龙山,流经修水、铜鼓、武宁、永修,干流总长389公里。为保护好修河和鄱阳湖,近年来,九江市变“九龙治水”为“山江湖联动”,结合植树造林“一大四小”工程,在修河源头和流域内广植树木,增加植被;取缔修河源头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近岸污染源,对修河两岸的污染物排放单位进行全面清查,凡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其中修水、武宁、永修等县在全省第一批启动该项目,建设进度全省领先;投入120多亿元对鄱阳湖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关停了违法排污企业近百家。

九江市注重通过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精心呵护“一湖清水”。星火工业园内的废水、废气排放都是采取电子监控,如果排放指标超标,就自动关机、停止生产。

庐山西海,碧波荡漾。庐山西海风景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风景区的污水都是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庐山西海的。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非常苛刻。只要有一点污染,它就无法生存。修河下游的庐山西海出现桃花水母,令人欣喜。

九江市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对环境保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该市对县域经济的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把正在开展的“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此举一出,地方不少政府官员戏称自己头上多了一道“环保紧箍咒”。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位于修河上游的武宁县拒绝了投资2亿多元的化工项目落户,并取缔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污染的化工厂。记者注意到,修河周边的企业减少了许多,干部群众保护修河的意识大大增强。

今日的修河分外秀丽妖娆。

依托优势:湖区稻香飘

核心提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生产、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我国南方水稻主产省份之一,2008年8月,我省拉开了“百亿斤优质稻谷增产工程”建设帷幕。1年来,我省围绕实现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目标,着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农田、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进一步巩固了我省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在“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90至520亿斤,比2007年增加120至140亿斤”的目标。

精耕细作粮满仓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打造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用8年的时间,新增有效耕地面积50万亩,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50亿公斤。”在粮食安全红灯频现的全球背景下,作为江南粮仓的江西,给国人增添了一份踏实。

“用2至3年的时间,投资200万元,建设100万亩高产无公害大米基地,争取亩产达1500公斤。”地处鄱湖平原的南昌市,给全省人民一个响亮的承诺。

早在2008年,南昌市便开始布局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一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潜力在5%以上的优新品种;二是绿肥种植面积50万亩,实行二年轮作,亩产1500公斤,建立绿肥良种基地1个,秸秆还田100%……

建设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南昌市有明显优势。近年来,该市通过出台政策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和沼气国债项目,全力搞好农业污染源普查,派遣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施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还对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和探索。全市4个县均承担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合理的施肥体系,大力推广农家肥、复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肥等绿色肥料,在保证农产品数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此基础上,全市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截至2008年底,全市成功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标志305个,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67个;另有2个农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8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科技兴农创高产

近年来,鄱阳县依托农业大县的传统优势,不断提升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农业科技不断创新,良种良法广泛使用,连续6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去年还获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

鄱阳先后在田畈街、高家岭、油墩街等9个产粮大乡,实施了国家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国家优质常规稻良种繁育、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目前,全县已新建标准粮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2万亩,创建了58万亩国家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创建了2个全国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面积达22500亩,示范户达881户。

好田种好粮,好种出好米,技术创新出高产。近年来,鄱阳农业部门按照产品适销、高产、优质、抗逆等要求,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建立了优质常规稻良种繁育基地,推出淦鑫203、岳优9113等2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供农民挑选,良种覆盖率达98%。同时,鄱阳将科技兴粮贯穿于从下种、育秧、栽插、病虫防治到翻耕、收割等各个环节。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全县农民大多掌握了双季抛秧、无盘抛秧、直播等轻型节本栽培技术,今年双季抛秧增至80万亩。仅此一项,增产粮食200多万公斤。

今年以来,鄱阳有力地推进新增3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科技增粮水平,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下半年再增10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继续全线“飘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39.8万亩,同比增长0.72%;粮食总产94.2万吨,同比增长3.2%;百亩种粮大户达1229户,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47.2万亩,从事粮食加工的省市龙头企业36家。

如今,走马鄱阳大地,处处可见现代农业的美丽景色,广袤田野风光无限。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鄱阳,粮食生产呈现出规模化、科技化的发展之势。

上一条:扬帆远航·兴业富民 下一条:八方云起·共舞蹁跹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必赢76net线路最新线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