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导航 >> 心灵驿站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培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2012年04月11日 16:35 佚名 点击:[]

——记棠外独特的、颇具前瞻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语

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技术而已。”教育学者肖川也曾直言:“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无论是信仰,还是信念和期待,都指向了办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心存一份信念,事业就多了一种期待,生命就多了一份厚实,心灵也就见证了一次洗礼,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将向它皈依。作为土生土长的巴蜀汉子,棠外校长黄光成有着一股倔劲与韧劲,他坚信,坚定的信念能让嫩绿的小草顶开头上的巨石,能让柔弱的蚕蛾挣脱茧的束缚。要使人生和事业充满精彩,就必须盯紧目标,不离不弃!为此,自建校始,他就带领棠外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秉承“培养现代中国人和世界公民”的办学宗旨,立足巴蜀大地,坚守民族之根,放眼宇宙寰球,让一批批有民族灵魂、有世界精神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起飞,远航!

2009年教师节前夕,国家总理曾就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提出过四点要求,其中第二点讲道:“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总理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办教育的要求。而早在2003年建校之初,棠中外语学校黄光成校长,就以前瞻性的视角带领棠外人确立了“培养勤劳、智慧的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中国人;培养立志高远、意志坚定、勇于攀登的世界公民”的办学宗旨。这群教育追梦人,以美好的愿景为灯塔,在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育人实践中成就了孩子们的成才之路,也缔造了自己的人生高度与职业幸福!

在棠外行政楼大厅中,来访者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独特的景观:大厅一侧悬挂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共青团团旗,而另一侧悬挂的是世界地图、联合国标志、国际红十字会标志、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等。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谆谆教诲张贴于显眼处。这些独特的景观,似乎在以无声的语言提示人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尽在掌握之中——棠外所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育人之路……

妙手培植

让德育推陈出新、实效突显——培养有德之人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从教数十载、办学三十年的黄光成,在他的教育辞典中,有一个词语始终处于最首页,那就是——德为本。要求师生有德,校长率先垂范。他以一颗大爱之心办学,以一颗赤诚之心回报社会。“5·12”特大地震后,他在组织棠外人做好自救互救的同时,向灾区的孩子们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棠外“仁、德、智、譞”校训的感召下,师生共捐款702240.40元、学校另外捐款40万元共100多万元全部捐给灾区。此外,棠外主动接收了灾区的一百多名学生,免去了他们全部学习生活费用。而且,黄光成还带领棠外出色地完成了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一系列灾区学生出国疗养前的培训和中转任务,受到了教育部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还被四川省民政厅授予“四川省‘5·12’抗震救灾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在黄光成校长的带领和感召下,棠外教育人勇于向空泛、僵化、低效的传统德育“宣战”。他们通过文化熏陶、活动渗透、网络构建,营造了“厚、实、细”的德育体系。棠外将德育的班级教育活动设置为每周2-3节的“修身班会课”。实行课程化管理。它区别于一般“班会”地方是:它将过去学校班级“班会”的不定期、不系统,仅停留在教师对班级工作现状的总结、批评和教育层面,转化成定期、系统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教师针对性地用故事案例引领的课程形式,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序列管理。这种课程设置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注重学生“修身”,学会做人的理念,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下的课程管理化品德教育。它使得德育课程化、常态化、规范化、人本化。其目的是将德育工作回归到“在学生的生活里寻找德育契机”,开展及时的针对性的品德教育;将德育工作回归到“学生的情感世界里”,让学生在怡情动心之中得到教化,使他们的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优化。

“修身班会课”分为两种课型:主题班会课和常态班会课。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晓晖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教授的指导下,苦心探索十年,从道德的核心内涵和道德品质的基本结构追根溯源,创建出了寄宿制学校简单高效的“常态班会课教育模式”,有效引领孩子的价值取向,科学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知,开德育创新之先河,取得了显著成效。

孙晓晖老师的“常态班会课”,是棠外教育园地中一道别致的风景。前来听课者挤满门口和走廊已不是“奇闻”。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在通达内心的讲述与热烈的思辨中,做人的道理明了了,前行的方向明确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这样的“常态班会课”,没有瞌睡,没有沉默,有的,是欢声笑语,是争先恐后,是思想碰撞的回响,是心灵拔节成长的动听声音!

且看孙老师是如何通过故事来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的。她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乞丐的命运》:

上帝很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于是就化作一个老人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太好了,我可以买一部手机呀!”

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

“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

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呢?”

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以后,我再出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这一次,他狠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0万元呢?”

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

上帝听了很高兴。

这时,乞丐又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孩子们听到这儿,全都笑了。孙老师让大家自由说说笑的原因。孩子们各抒己见,好不热烈。然后,孙老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如果目标定位是乞丐,纵然你有1000万元,你仍然是个乞丐!”

全体肃然,陷入沉思……

就在学生思想激荡、心神震动之际,孙老师引领学生总结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高远的理想和清晰的目标。有了目标,可以学会拒绝,有了目标,可以防止懈怠!”

孩子们纷纷点头。接下来,孙老师指导学生当场制定目标(远期和近期),并认真地写下来……

抽象的“目标教育”,因一则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春风化雨,豁然开朗。在谈到“常态班会课”改革时,孙晓晖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做事,让美好的品德融入他们的血液、骨髓,伴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现在,如果老师有事不能上课,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组织整个课堂了!”欣慰、自豪之情流露在她灿烂的笑靥中,也深深地感染了笔者。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方式好不好,孩子们说了算!笔者随机找了几个孩子,想听听他们在无准备情况下的心里话。当被问及对于“常态班会课”的看法时,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特别喜欢‘常态班会课’上老师讲的那些故事,很生动,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常态班会课’上,我们能够大胆地提出自我表扬、自我批评,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有成就感!”的确,孩子们说得没错儿,“常态班会课”以其生活参与的形式和震撼心灵的内容,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现在,许多班级都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孩子们集思广益,创造出了“五人智囊团”、“搬迁中的钉子户——困难生帮助策略”等精彩纷呈的自主管理方法,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孩子们灵动快乐的神情、大方自信的谈吐以及缜密细致的论述,以孩子们向上向善的面貌向人们宣告:棠外学生的能力和美德,正与青春一同茁壮成长,璀璨绽放!

除“修身班会课”的创新外,棠外在德育方面的创举还有许多,如以心理手抄报、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心理兴趣小组等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以寝室为单位,囊括了学习、生活、心理、家访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导师制度”等等。高擎着创新、实效的旗帜,棠外人在德育征程上洒下一路汗水,收获一路风景。如今,学校已形成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使学生成为具有“孝敬心、诚信心、自信心、责任心、同情心和感恩心”的“有心之人”。棠外的德育实践,被金盛华教授认为“是德育领域难得的有价值的”。学校所做的探索,走在了国内德育的前沿,帮助孩子们构建起了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实践效果已在省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一条:本科生进大学室友矛盾多 得到朋友先成为朋友 下一条:举手之劳与“扫天下”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必赢76net线路最新线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