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要实施“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广东因较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成为该计划的试点省份之一。目前,着力构建以产业为引领、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已被纳入我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前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弱在了校企合作。”在今年3月18日召开的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问题。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近几年来,我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发展迅猛,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热”企“冷”,企业动力不足。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的内涵亟待进一步提升。在现阶段,由于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上存在差异或分歧,校企双方的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校方更多地希望解决学生实习的难题,企业则希望通过接受学生实习来降低劳动成本。校企双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建专业以及共同开发教材等方面尚难以开展深度合作。
3.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平台,目前已经受到了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校企合作水平也成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到目前为止,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起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也难以掌控。
4.欠发达地区的校企合作“脱节”现象严重。惠来技工学校副校长李精庭表示,校企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难推动。县级职校的办学经费紧张,所在区域的企业资源有限,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显得有心无力。校企合作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
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在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对话机制,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建立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
对接产业、对接企业、对接岗位,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5月29日,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宝安模式”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议研究了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校企合作经验,并就如何解决当前的校企合作难题展开激烈讨论。
时晓玲(《中国教育报》职成部主编):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的吕静锋校长和他的团队就是因为找到了这个支点,宝安职校才得以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今天在这里推介“宝安模式”,就是希望通过这个个案引起大家的共鸣、探讨,甚至是争论。因为区域条件不同,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也会不同,我希望其它地区的职业院校能够通过解读“宝安模式”,借鉴经验,结合当地区域实际,不断探索出更多的校企合作模式。
刘合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今天也创造了职业教育的奇迹——“宝安模式”。“宝安模式”是遵循人的技能养成规律,通过工学深度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来实施“六层推进”人才培养形式,这是一种造就高素质职业公民的职业教育理想范式。尤其是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方面,“宝安模式”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侯春来(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解决校企合作难题的突破口是——“走出去”。职业院校要“走出去”,主动和企业联系,而不是等待企业找上门。双方互相促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而职业院校同时也推动企业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应“走出去”,学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经验,提升学校内涵。张家口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能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是实施了“主城区带动”战略,整合教育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彭飞龙(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长):解决学校“热”企业“冷”的难题,应把学校带到企业,让学校进入企业车间。通过加强内置式共同体建设,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合作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是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如慈溪市在大力发展当地职业教育的同时,把引才触角延伸到国内其他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再由政府搭建交流对接平台,带领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550余所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胡世明(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我院在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时,提出了以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的三层对接”改革方案,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三层对接”促进了校企之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四个双向流转,使学校教育教学更好地融入了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郑艳秋(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助理):职业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怎么培养?工学结合是基本模式。如何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体制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为工学结合服务。因此,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是连接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纽带。我想列举一下必赢官网校企合作的三个案例。它代表了三个层次:一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二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三是教育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必赢官网汽修专业和校办汽修厂探索了本土化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双元之路。校企一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厂长主任一体,保证了资源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协调统一;二是教师技师一体,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定期轮岗,既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难题,又弥补了实践型教师的不足;三是学生员工一体,专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学生轮流去企业实习,工学交替,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企业员工定期到学校学习新技术,保证了企业技术的领先;四是车间工厂一体,专业实训基地与企业维修车间管理上标准统一、设备共享、人员互动,真正实现了“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
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张玉琴(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校企合作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实际情况。衢州属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我们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这属线型连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企业开始关注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线条由单一指向开始呈现双向互动,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得到益处,开始主动走进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是不稳定的,容易受经济等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及数量呈现不确定性。
二是学校与行业的合作,这属块状合作。职业院校要提升自身办学“硬实力”,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对接行业,扩大可调配因素,由单一线性的校企合作连接发展到与行业内企业集群的合作,构建块状校企合作新形式。
三是学校与区域的对接,这属立体网络。要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升级,必须构建立体型校企合作网络。学校参与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能获得多股合成的推力,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训场所、教材建设、就业空间、产学科研等就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使职业学校成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及推广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保障。
张震(河南机电学校校长):校企合作要注意三点:一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必赢官网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学校出土地,企业建工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顶岗实习。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双方实现“双赢”。要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困局,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利益。
陈继全(亚龙科技集团董事长):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此外,作为企业的代表,我觉得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必须对接,才能够令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广东经验
“三个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广东这片岭南沃土上,广东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东经验”已成为全国各地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去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对我省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认为近几年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致可概括为“三个主导”。
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
该模式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统筹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而解决“校热企冷”难题,推进了校企深度、紧密合作。
如深圳市宝安区“政府出资金,企业出场地,学校出师资,由学校负责管理”的“企业校区”办学模式。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学校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 “建设企业校区,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园”的构想,在全国职业院校中率先启动了“企业校区”建设工作。2008年,宝安区政府出台了专门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揽子政策,明确规定全区各中职学校设立区级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由地方财政给予基本建设经费、中职生实习生活补贴、接纳中职生实习企业实训补贴等。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与德昌机电、中海物流、奋达集团、高新奇科技等知名企业共建了10个“企业校区”。
学校主导下的校企合作
该模式指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在资源上互补与共享,包括与企业合作创办经济实体,吸引企业进校共建实习及实训基地,到企业开辟教学点等。
如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商厦,为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创造条件。该校与广东汇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汇美国际商厦,建设用地由学校提供,而建设资金则由汇美国际商厦承担,大厦内经营商户全部与学校签订协议,无条件接受学校学生实习,配合学校培养旅游商贸人才。顺德中职学校按照“前专业后产业”的思路,坚持“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利用本校的设备、人才和技术等优势,与企业合作兴办产业。又如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等校实施“教学、生产、研发三位一体”,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等。
企业主导下的校企合作
在该模式中,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包括参与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供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教师等。对企业来说,此举可获得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如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在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学校专属的生产线,探索了“招工与招生对接融合,课堂与生产对接融合”的校企合作“双融”模式;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开展“百家名企是我师”活动,先后形成“车间进校” “企业课堂”等校企合作模式;江门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元,与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兴办江门雅图仕职业技术学校等。
这些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为我省进一步开展“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行动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个案解剖
“宝安模式”:校企一体,共同造就新一代职业公民
在今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2010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案例选编》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30个典型案例,宝安职校独家入选两个案例,其中,《工学交替、六层推进、螺旋上升》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同日,一篇题为《校企合作的“宝安模式”》醒目地出现在《中国教育报》的头版位置,随后,《中国教育报》连续几天报道介绍了“宝安模式”,引起了巨大反响。为什么“宝安模式”受到推广?在5月29日深圳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宝安模式”研讨会上,《中国教育报》的职成部主编时晓玲作了解答:“因为宝安职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办学个案,‘宝安模式’创造了一个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条件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宝安模式”形成于深圳宝安,是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探索创立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工学结合、六层推进、螺旋上升”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载体,以“校、部二级”管理模式、德育创新模式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模式为支撑的中国职业教育新模式。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而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宝安模式”。
“宝安模式”从成型、成熟到成功,历经了八年的探索实践和三个发展阶段。2003年开始,宝安职校开始尝试联合办学,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后面的办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资源。从2005年开始,该校开始在校本部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但是在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宝安职校清晰认识到,传统的“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存在着很多弊端,如“2+1”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关联,在“2+1”模式下,学生对职业、对企业、对岗位的认知非常肤浅,直接进入“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就会无所适从等。
宝安职校对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实践形式进行了反复思考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一套“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的“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培养“身心特别健康、待人特别有礼、技能特别过硬”的高素质职业公民为目标,;二是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推行“六层推进”形式,按照教学规划,安排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地点依次进行入行、懂行以及内行三个阶段学习,完成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专业实习、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等六个层级的学习任务;三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和手段,以贴近企业的课程体系为保证,确保学生在三年学业中实现从外行到内行的职业转型;四是以校部二级管理改革为保障,使在“宝安模式”下按照教学规划,学习成才。
他山之石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广东经验”
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发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加速发展职业教育,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德国利用职业教育提供的技能人才支撑,在二战后重整旗鼓,很快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促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推动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5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学生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做工以企业为主,合作学校派出教师进驻企业给予理论指导;理论学习以学校为主,企业派出技术专家到学校协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新加坡——“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与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体现在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法国——学徒培训中心
由地方政府、工商行会、企业或企业协会主办,属于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学徒培训中心,是法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徒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主不仅要支付工资,还要保证系统完整的培训;二是教学采取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的工学结合形式,实践课在合同工厂里进行并有师傅指导,普通文化课和技术理论课则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三是国家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同时也对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补偿性补助,并将“学徒税”减免额由20%提高到40%。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学徒制”培训计划。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等。
日本——企业教育
企业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大企业,企业内教育被视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特别重视。像丰田公司就开办了“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则开办了“松下电器工学院”。中小企业也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单独或联合开设本企业学校或研修所,培训自己的从业人员。
韩国——将“产学合作”法制化
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这项法律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
美国——“工学交替式”模式
美国的校企合作有多种培养模式,常见的合作形式有合同制教学、合作教学、注册学徒、职业实习、服务学习和技术准备教育等多种模式。其中,合作教育即“工学交替式”是美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最有影响和最成功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办学以学校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由企业提供劳动岗位与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的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二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
英国—— “三明治”教育
英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两种。“2+1+1”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工作,第四年再回到学校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为一年。“1+3+l”第一年在企业工作,第二、三、四年在学校学习第五年又回到企业,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为两年。短期的工学交替制更为常见,通常为6个月。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都由企业付给酬金。以学校为依托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提供资助,在企业工作期间领取企业付给的报酬。英国的企业在合作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