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论坛  
 
  高职论坛

职业教育顶层设计N个建议

更新时间:2013-11-14 08:39:26  文 章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2005年11月,我作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五次职业教育大会,并从温家宝总理手上接过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牌。时隔8年了,作为一个老职教工作者,我为能亲自参与并见证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历程,感到非常自豪。 当然,在职教大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例如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版图的设计存在不少盲区;如何建立与学历等同的按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的工资福利体系,来解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如何理顺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大职业教育在国家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中的贡献度的问题;如何打造职业教育的升级版,以适应国家发展的转型升级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如何进行设计这一全局性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必须全面、科学、正确、准确地进行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若干建议,向即将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建言。

第一,必须科学地设计我国的教育版图,使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这两大板块既有独立的发展通道,又能相互打通,互相衔接。为此必须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让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自主选择。对于职教板块而言,既有中等职业教育板块,也有高等职业教育板块。在高职板块中,既有专科层次的,当然也应当有本科层次的,根据发展需要,甚至也应当有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对于高职专科毕业生来说,他们既可直接就业,也可在高职本科院校深造,也可跨板块到普通本科院校就读。中国的教育版图设计应当为受教育者创造可自由选择、可充分预期的多种可能性。否则,就不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教育版图。当然,根据现时的具体情况可以设计整体升格的高职本科院校,也可设计在同一所院校既有两年制、3年制专业,也有4年制专业,早年深圳职院就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试行过这种多学制的模式。

第二,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要动大手术,下决心来解决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体制不顺,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稀缺和分散、资源重复和浪费同时存在;也造成基层单位无所适从。建议成立有权威的、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当由国务院牵头组建,由各产业部、教育部、人社部、主要的行业协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作为第三方的专家或行业专家等方面的部门和人士组成。在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吃够了分散主义、部门之上的苦头。一个在上上下下看来都是问题的问题,结果久拖不决,其原因就在于此。

建议各行业和产业协会直属国家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属下;让职业资格制定和认证工作交由行业或产业协会来实施,并像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制定能和普通教育打通接轨的各级各类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为保证国家资格证书的质量,一定要将培训机构、考试机构和发证机构互相独立,避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正常状况。

第三,要以理顺薪酬制度为抓手,逐步推动中国社会由现在的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转变。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复杂度大大加强,过去可以凭一张文凭来证明其能力,现在除了文凭之外,必须要有各种资格才能进入各种职业岗位。为此,要制定全新的劳动薪酬制度,使得以资格定酬的薪金等级与以学历定酬的薪金等级不相上下,并最终过渡到两者充分融合。要着力改变现在按学历或按管理岗位的薪金与一线工作岗位的薪金差距过大的问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根据加拿大政府一份劳动工资的统计,一般的技术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6万多加元,相当于30多万元人民币。这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需要理清思路,全面、正确、准确地认识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有些提法和理念需要完善和改进。

例如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外叫技术与职业教育)说到底,这是职业教育,也是技术教育。在我国不能因为简称为职业教育而将技术教育的成分淡化了、摒弃了;这是培养产业大军和技术大军的教育,而不能仅仅简化为熟练技工的教育。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培养具有熟练劳动技能的技能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片面的提法会伤及整体;这是培养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人才的教育,而不应该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都剔除在国家创新人才体系之外。因为创新人才也是分层次和类型的,既有领军型创新人才,也有实务型创新人才。而且领军和拔尖人才毕竟少数,大量的是实务型创新人才。

第五,需要准确清晰地界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和主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法很好,但是针对中职和高职的要求应当有所区分。对于高中阶段的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对于专科或本科阶段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本科后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以示区别。同时,应当赋予高职院校更多的任务,使得高职院校既能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源,又能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还能成为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的创新源。

第六,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法规,规定企业不仅有享用职业技术人才的权利,同时负有参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义务。凡是认定为有资格参与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减免税收或抵扣一部分税收;大型企业举办职业院校还可享受其他的优惠政策。国家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做强职业教育的可贵氛围。

第七,建议重大问题不能先决策,后论证,而要反复听取不同意见并进行听证后再决策。例如培养目标的提法缺乏连贯性,一届领导一种提法,搞得大家无所适从。

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不能为了强调某个侧面,就将提法或做法绝对化、片面化。例如要求占50%的实践教学时数中,生产性实训时数要占80%以上。而所谓生产性实训是从生产到销售全都是真实的过程。这样的要求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达到。但是至今仍然作为示范校的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得到修正。

第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为了有利于培养大批既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议需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理论适用力度和适当强化技术基础的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以技术活动全过程为导向的关系;以及面向现实的实务教育和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落实好“七个原则”:

1.按照“双需求”原则(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过去是以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为源头,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今天不仅要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点。

2.按照“双训练”要求(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来构建和更新实践教学体系。既要重视以考证为目标的技能训练,也要重视以增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技术训练。

3.按照“双并举”方针(实务教育和创新教育)来充实教学内容。在实务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深化实务教育内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的素质和能力。

4.按照“双考核”标准(技能考核和技术应用考核)来完善评价体系。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从过去单纯重视取证率,提升为不仅要评价学生取证情况,而且要评价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情况。

5.按照“双基地”思路(既是技能训练基地,又是技研训练基地)来建设实践基地。因此不仅要根据工位、流程、工艺等的需求来选配设备、布置场地,而且要同时从如何有利于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来建设基地。例如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适当配备诸如快速成型机、三坐标测量仪等仪器是必要的。

6.按照“双大赛”规格(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意大赛)来重构学生能力架构。今后高职学生的专业大赛应当与中职有明显区别。前者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后者重点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7.按照“双功能”目标(既是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源,又同时是应用技术源和创新源)来确定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定位,提高高职教育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上一条: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下一条:职业教育对比:大陆职校忙升级 台湾职校忙科研

【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 

Copyright ? 2012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必赢76net线路最新线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高职教育研究所办公电话:0795-3203833  高职教育研究所邮箱:yczygjs@163.com  管理登录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